大眾網
大眾網記者 張明明 通訊員 陳傳照 宋毅軒 報道
8月10日至11日,由曲阜師范大學、青島黃海學院、蘭陵荀子研究會、臨沂大學學報、瑯琊鎮(zhèn)政府等單位聯(lián)合舉辦的第三屆瑯琊論壇“荀子世界觀與儒家思想現代化研討會”在青島黃海學院舉行。
8月10日上午,第三屆瑯琊論壇開幕式在青島黃海學院知信樓306報告廳舉行。青島黃海學院副校長梁忠環(huán)致歡迎辭,他首先向參加本次研討會的專家學者的到來表示歡迎。梁校長指出,本次“荀子世界觀與儒家思想現代化研討會”是在我校主辦的第一屆瑯琊論壇歲時主題“五行學說研討會”、第二屆瑯琊論壇荀韓主題“荀子性樸論章句研討會”基礎上舉辦的前沿性中國人文思想研討會。這是落實儒學創(chuàng)造性轉化、創(chuàng)新型發(fā)展的重要舉措,必將對荀子研究、儒學發(fā)展、中國思想現代化貢獻智慧,一定會對學校高質量發(fā)展提供新的思路、新的方案!
曲阜師范大學副校長劉剛致辭,他向各位專家學者對于本次瑯琊論壇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。劉校長指出,荀子研究中心的使命是真正推進荀子研究,荀子研究的卓越使命是推進儒學歷史反思與思想現代化。相信在廖名春教授等各位專家學者的支持下,荀子研究中心必將走在學術的前沿,聚焦引領性的課題,貢獻豐碩的研究成果。
會上,曲阜師范大學副校長劉剛,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、曲阜師范大學特聘教授、荀子研究中心主任廖名春共同為曲阜師范大學荀子研究中心揭牌。
隨后,為期兩天的研討會拉開帷幕。本次研討會由9場專題研討組成,采用了“主題發(fā)言+點評辯論”的方式進行。與會學者圍繞荀子世界觀、荀學史研究的新進展等議題展開了深入交流研討,大家各抒己見、熱烈發(fā)言、積極辯論、思想碰撞、盛況空前。
荀子是先秦時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,荀子的思想理論具有不可忽視的當代價值與意義。荀子的世界觀在全部先秦儒學中是別開生面的,它提供了如何恰當的理解、把握利用天道自然規(guī)律來為人類服務的全新思路,是具有相當現代價值而彌足珍貴的思想學說。
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廖名春表示,戰(zhàn)國秦漢時代,荀子思想學術影響至深;宋明以來,荀子蒙受了許多誤解;清末以降,荀子的思想與學術開始被學界正視。他表示,近年來荀子研究呈現出良好發(fā)展態(tài)勢,漸成顯學。荀子研究學術組織和學術會議越來越多,荀子研究成果不斷涌現,荀子研究的深度越來越深。未來要注意荀子目錄學的研究,在廣泛搜集前賢今人解釋考訂成果的基礎上,繼續(xù)推進荀子研究,要注意荀子語文學的研究,進一步深入研究《荀子》的篇題釋義和內容解讀,此外,要注意荀子思想史的有效性,避免研究選題重復。
曲阜師范大學教授、荀子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桂榛說,世界觀(天人觀)會根本性影響乃至決定一些人的觀念、立場、思維等,思想界種種支離破碎或坐井觀天的現象,都難免與世界觀未曾蛻變發(fā)展或根本上不符合物實真相密切相關。類似培根、笛卡爾、哥白尼、伽利略等前后的歐洲兩個世界論體系大有不同,兩漢到明清的玄學世界觀與近現代科學的世界觀即愛因斯坦強調的“牛頓體系”,也是何兆武《利瑪竇中國札記》譯序說的“格格不入”。他認為,荀子的天道觀是“列星隨旋、陰陽大化”的天體運行生態(tài)論,荀子的人性觀是“本始材樸、性偽分合”的人體機能論,而“天地合而萬物生,陰陽接而變化起,性偽合而天下治”這句是荀子世界觀(天人觀)的最好表達。
“天”這一概念,在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中有多種含義,內涵十分復雜。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方朝暉從中西文化比較的視野出發(fā),提出天的興起是文化預設、是信仰,并對天作為信仰的含義作了深入闡發(fā)。他認為,天作為信仰是自然與神性的統(tǒng)一,強調天一切的來源,這必然形成此世取向與“一個世界”的預設,從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路徑。由此導致中國文化取象思維發(fā)達、實用主義和現世主義主導的關系本位,正是關系本位使得儒學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,并形成了儒、道、法三者的互補聯(lián)動結構。
青島黃海學院青年學者、曲阜師范大學荀子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陳傳照指出:荀子“性偽論”即孔子“性習論”,荀子好友、魏相孔子順也稱性與習,且孔子順說“習與體成”即他所引《尚書》“習與性成”之義,故心理學家潘菽說“‘習與性成’可能是孔門家學中的一種傳統(tǒng)思想”。若荀子確是周熾成、林桂榛兩位所教授提出的非“性惡論”而系“性不善論/材性資樸論”,則荀子“性偽論”=孔家“性習論”是確鑿的,若康有為說“性無善惡,言性告子是而孟子非……總之,‘性是天生,善是人為’最的”。
此次研討會不僅在會場進行研討辯論,還前往瑯琊臺、齋堂島等文化遺跡考察并在林桂榛北海書舫(行政樓24小時圖書館)開展座談交流。此次研討會召集了國內外重要的文史哲學界專家學者參與,來自北京大學、清華大學、復旦大學、中國人民大學、南京大學、韓國成均館大學、香港大學等國內外高校、科研機構的50余位專家學者參與了此次會議。
責編:姜申濤
審簽:路時川
責編:姜申濤
審簽:路時川